admin 发表于 2024-4-22 16:54:14

父母最不该听信的四个“育儿老理”,尤其是第三个最该“屏蔽”

教育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千锤百炼。每个父母都要有“定力”去否决他人的看法,用“心”去养育你的孩子,愿所有父母内心都能遵循本心,让孩子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轨道。
——萨姐
作者:暖心
前几天,和几个妈妈聊天时,有妈妈吐槽:
“现在的孩子真娇贵啊!稍微说两句,眼泪就掉下来了”;
“你说打她吧,又怕她叛逆!不打又不听话”。
另一个妈妈也附和道:
“要我说,还是老一辈的说得对,‘不打不成器’,该教训的时候别心软,不然孩子不会听话。”
听着她们的话,我若有所思。
在教育上言论有很多,但是却不适用于每个孩子。
好的父母都自带“屏蔽”的能力。
有些教育,看似是大道理,实际上就是坑。
尤其是这四个“育儿真理”父母千万别听信。



01
孩子,不打不成器
老一辈总说“孩子不打不成器”。
因此,如今还是有很多父母将打骂孩子当成是一种教育孩子的方式。
孩子犯错了:打一顿;
成绩差了,打一顿;
贪玩了:打一顿……
然而,从心理学上来讲,“打骂教育”大部分属于情绪发泄,一旦渗透到教育中,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。
知乎上有人问:“被父母从小打骂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?”
一个女孩说,自己从小被打到大。
5岁的时候被妈妈绑在家后门的一棵树上暴打;
初中时家里的钱找不到了,妈妈冤枉她,让她跪在地上用衣架抽,还不许反抗。
因此,只要妈妈稍微离她近一点,她都以为又要被打了。
到现在为止,她都无法和妈妈亲近起来。
她说:早年的记忆让我整个人都陷入恐惧之中,人也变得自卑,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。
一旦孩子生于“暴力”的家庭,体罚过后的心理伤害,会让孩子不可避免地出现自卑、懦弱或者性格上的暴戾与极端的人格。
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:
“如果孩子因为惩罚而常常受到恐惧、痛苦、羞辱的折磨,他内在的、天赋的自我教育力量就会渐渐衰弱。惩罚越多,越残酷,自我教育的力量就越小。”
如果孩子的成长总是充满“拳头”,那他永远也没有变好的可能。
净化孩子心灵的,从来不是父母的打骂,而是充满爱意的拥抱与微笑。
一位名叫陶勇的男生讲述了父母的“温柔教养”。
有一段时间他沉迷于游戏,一放学就疯了似的跑去游戏厅玩。
父亲知道后没有打骂他,而是递给了他一张纸,上面列了一排清晰的日程表,包括吃饭、上学、写作业、看电视和睡觉,甚至打游戏。
父亲说,如果他能按这个表执行,其他时间父母给他自由,不再管他。
从那以后,陶勇一直延续这张计划表,以至于让他养成了良好的学习、生活习惯,并渐渐对游戏失去了兴趣。
每个父母,都该有一双“温柔的手”牵引着孩子前进。
被温柔对待的孩子,才能拥有爱人的能力。



02
自己苦一点可以,千万不要亏待孩子
曾看过这样一个新闻。
一个名叫徐贺军的男子38岁了还在家里啃老,母亲劝他出去找工作,却被他打断了三根肋骨。



面对如此叛逆的他,父母悔不当初。
因为他小时候发生过意外,后来父母就对他百般疼爱。
虽然家里条件不是很好,但是父母都尽量满足他。
可惜,无限地给予之后,却让徐贺军渐渐养成嚣张跋扈、目中无人的性格。
他经常会因为要求得不到满足,对父母又打又骂。
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。
对于过惯了苦日子的父母,很多内心都存在着“弥补孩子”的思想,总觉得自己儿时匮乏的东西,都尽力去弥补孩子。
有些父母千方百计为孩子创造舒适优良的生活环境,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,穿名牌衣服,用新潮电子产品,天天刷手机追明星……
然而,过度的给予之后,却让很多穷人家养出了“富二代”:
孩子因为没有苹果手机让父亲下跪;
女孩因为父母生活费给得不够大骂父母是“废物”……
无限满足的背后,换来的是孩子挥霍无度、藐视父母、目中无人、好吃懒做,最终变成一个只会索取,不会付出的“巨婴”。
一位大学教授曾说:
“真正的教育是,再富也要苦孩子。孩子需要有正常的磨砺,而不是只给他各种卓越的条件。”
是啊!
好的教育,不是无限的给予,而是给孩子学会动手获取的能力,学会脚踏实地的努力。
山东枣庄,有一个11岁的男孩在暑假里,他每天帮爸爸看摊位,甚至还做起了切饼、盛粥的活。
当别人问男孩是否觉得辛苦时,男孩说:“没什么可辛苦的,没有苦就没有甜,再累也没有我爸爸累。”



为人父母,要教会孩子看清生活的真相,让他知道一切不容易。
父母要学会将孩子“推出去”,只有付出过后的孩子,他才不会随时伸手问父母要。
03
孩子,就该让他听话一点
我见过许多的父母,总是居高临下地指着孩子说:
怎么这么不听话?没人喜欢你。
不听话就是不孝!对得起我吗?
不听话,就别回家了……
很多父母,把“听话”当成是对孩子的最高褒奖。
殊不知,孩子听话的背后,隐藏着无数的痛苦。
电视剧《相逢时节》中陈昕儿女士从小就被父母指着鼻子说“你必须听话”。
只要她的行为不能让父母满意,就会被母亲骂:
“你看着我的眼睛!
我跟你说话听见没有?
能不能让人省点心。”
她在母亲骂骂咧咧的声音中变得听话乖巧。
父母给的枷锁不仅封锁住了她内心深处真实的声音,也让她找不到自己的理想与意愿,一直被迫地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下。
当父母用“听话”来约束孩子,给孩子上一道枷锁,让他内心会出现三种声音:
1.原来我要听话,他们才喜欢我。
2.我很压抑,但是我不能说出来,要听父母的;
3.父母不高兴了,是不是我又没听话了。
著名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曾说过,人生有三种绝望:
“不知道自我,不愿意拥有自我,以及不能够拥有自我。”
“逼”孩子听话,就是“逼”他放弃自我,最终变得:
1)唯唯诺诺,没主见
乖孩子的思维方式是:什么都要听别人的。
父母强迫的听话,让他们潜意识里面对自己的想法选择“闭嘴”,对自己的能力总会表示怀疑,为人比较敏感。
2)自卑、习惯讨好别人:
总觉得自己做得再好都有缺陷,看见别人不高兴,就会想是不是自己不够好,为了让别人喜欢,甘愿做不喜欢的事。
3)表面乖巧,内心叛逆
“听话”的孩子,内心都非常压抑,等孩子被压抑的需求不断膨胀,最终从听话的枷锁中挣脱,表现出报复行为引发的叛逆。
过度压抑的背后是强烈反抗。
电影《当幸福来敲门》中的父亲曾对自己儿子说:你如果有理想的话,就去努力实现,不要听周围任何人说什么,就算是我,也不行!
孩子不该背负“听话”的枷锁,而应被允许做自己。
给孩子一些“做事的边界感”,让他去寻找自我,才能体现他的自我价值。



04
一个唱红脸,一个唱白脸
因为教育孩子,和老公吵了几次。
以前儿子吃饭很慢,我会拿着衣架在一旁督促他,要求他必须吃完。
这时候,孩子爸爸就会在一旁“唱反调”:孩子吃不完就算了,别逼他。
然后儿子像得到赦令一样立马放下碗筷。
还有一次,儿子晚间作业打卡,让孩子爸爸盯着,结果他拿着数学作业说:
不知道每天让孩子读题有什么意义,浪费时间,还不如让他多玩一会。
儿子一听,立马丢掉书去一旁玩了。
因为教育孩子,好多次都和爸爸出现分歧,还因此吵了不少的架。
后来,我和他沟通这件事时,他说:你唱红脸,我唱红白脸多好,不至于让孩子一直处于紧张环境下。
我想,大多数父母都以为教育孩子需要“一个唱白脸,一个唱红脸”,如果一方严厉,那另一方就温柔一点。
然而,唱红白脸的教育,一不小心过了度,就会演变成“拆台”,或是因为一方的溺爱,让彼此发生意见分歧,最终会让亲子教育出现:
1、让孩子对亲子关系感受出现偏差:
与一方比较亲密,和另一方关系比较冷漠,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。
他会认为“白脸”不爱我,“红脸”才爱我。
2、让孩子学会了察言观色,变成了“两面派”。
当孩子知道父母有不同的立场时,他就会在严厉的爸爸面前,表现得乖巧老实;在温柔的妈妈面前又变成了“小霸王”,养成孩子欺软怕硬的性格。
3、让孩子失去选择的能力
心理学上有一个手表定律:当一个人只戴一只手表时,他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。
当他戴着两块或更多的手表时,却很难确定准确的时间,同时也失去了对准确时间把握的信心。
这个定律告诉我们,当孩子有两种选择时,通常孩子会不知道该怎么选。
父母意见不统一时,孩子就会夹在中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,反而让孩子的秩序更混乱,也让孩子失去安全感。
李玫瑾教授说:
“管孩子,只需要有一种声音。”
教育孩子,父母应该随时都站在同一条线上。
当一方教育孩子时,另一方别插手,能让孩子相信父母,能更有效地执行规则,也更能建立起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。
好的父母,都会为了孩子“结盟”。



05
有人问: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?
我想,答案可能是:摆脱别人定义的标准,屏蔽掉他人对孩子不好的建议,寻找适合孩子的成长模式。
教育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千锤百炼。
每个父母都要有“定力”去否决他人的看法。
要相信:
丢弃“棒棍”,孩子的心灵更健康。
拒绝“富养”,还孩子吃苦的能力。
不逼孩子“听话”,还他有个性的成长。
统一战线,给孩子更统一和谐的家庭氛围。
愿所有父母内心都能遵循本心,让孩子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轨道。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父母最不该听信的四个“育儿老理”,尤其是第三个最该“屏蔽”